基本上累

基本上累代是小日本的詞,我們稱累代為"自交"
1.
為什麼要自交(累代)
所謂的自交(累代),是指同品系(同一親本)子代連續相互交配多代,這在育種學中稱為自交系(inbreed line), 累代是小日本的詞,在學理上 自交4-5代可以將基因穩定下來 ,固定度為95-99%,
所謂固定是指表現型固定, 例如,在作成自交系時,皆選擇體長大於75mm的公蟲交配,理論上在自交第4-5代時得到75mm上下的成蟲機率為95-99%,  請注意--這是理論上! 也就是說 ,如果體長是由單一基因控制,那機率就是95-99%,不幸的,體長不可能由單一基因控制,所以結果會複雜許多,
自交(累代)的目的是用來純化基因 確保子代身上帶的基因型為你想要的.
2.
自交的問題
當一個自交系經4-5代以上的連續互相交配時,產生的個體基因會被純化,意思就是指基因的多樣性會大幅降低,如果育種者在自交時選種不當(例如,只在意雄親個體的大小, 忽略母蟲產卵率,及卵孵化率),將會造成基因體的崩壞,後果就是成蟲活力不佳,產卵率低, 無精卵多等狀況,在良好的選種方式下得到的自交系應該可以保持親本優良的基因, 不過在體型上可能無法維持特定的水準, 原因在於體型大小可能是由多對且為異型結合體(hybrid, 例如:Aa)的基因所控制.


3. 雜種優勢
兩自交系間相互交配即會產生雜種優勢, 原理在於基因型因不同系統自交系交配後回覆多樣化所致,如果兩個自交系皆是經由正確選種而來, 雖然親本可能不大, 可是確帶有大型蟲的基因,雜交後的因基因重組分離,子代會較容易選拔出的比親本大且優良的個體,


因此選種的條件十分重要, 然而要選得好種, 子代的數量是問題的癥結,數量愈大, 機率就愈高,健壯多產的母蟲, 交配慾強的公蟲等都是重點.
4.
環境因素
在野外要抓碰7t, 我想每年都只有個位數吧,不過養出來的可就不稀奇了,這說明了飼養環境跟發育是有絶對的相關性,基本上我會說 ,如果你養了100隻由同一親本產生的幼蟲,供給他們相同的食物,等到每隻都羽化後去量體長,選隻最大最有活力最會交配且生最多的一對,maintain像這樣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交系,過三四個世代交替, 再雜交(即換血)一次,在你手上的蟲大部份都將會是又大又會生的好蟲.


 


遺傳學表示法:


Fn:
同胎交配得到的子代依累代的次數不同稱之 n=累代次數  ,例如 A♂ X B♀=> F 1  ,F1的兄弟姐妹間相互交配=>得到的子代為F2
以此類推...
WF1:
基本上這不是遺傳學的標準標示法, 其實就是F1 加個"W"是為了表示親本是野生的(Wild) ,F2 x F6 = ?
這在育種學上稱之回交(Back cross) ,目的在於加強某一世代的表現型 ,得到的子代以Bn表示, n=回交的次數 ,例如 ,F2的某一種公(具有期望的表現型 如體型超大)當親本, 得到的後代再固定與其交配 ,
WF1 X Fn = ?
只要是不同親本得到的子代, 相互交配得到的都是F1 ,
例如 A♂ X B♀=> F1(from AXB) 相互交配 => F2( from AXB)
C♂ X D♀=> F1(from CXD)
F2(from AXB) X F1(from CXD) => F1
這就是所謂的換血
請問一下 人工繼代繁殖 天然族群 的繁殖,在數代之內可會出現差異? 如果會,造成的原因會有哪些? 如果不會,那是不是說數代以內(F3F4...)原棲地野放, 對於原生族群的基因庫衝擊將會不明顯?


我認為是會的。原因是:
1.基因的表現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人工飼養環境和野外是一定不同的,所以人工飼養可能會造成某一些的基因表現或消失
2.
人工繼代繁殖會碰到近親繁殖的問題
3.
人工繼代繁殖的會碰到「人擇」的問題,我們可能會為了個人喜好而固定某項特徵,所以會出現差異。
至於數代以內(F3F4...)原棲地野放對生族群的基因庫衝擊明不明顯我認為這就見仁見智了。因為這取決於你原棲地的那種生物之族群大小,如果棲地的族群很大,那麼其容忍度便大一些,如果族群小,那可能就會使的這個另外加入的基因影響增大。


我想  艾兄所指的差異大概是指在表型(性狀)上的差異吧
表型上的變化端賴於控制此性狀本身之基因複雜程度
例如: 由單基因所控制的  要純化此一性狀所花的時間必然會比
由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性狀來的短
至於要花多少時間(世代) 就得針對特定表型進行篩選才能得知

若是要談遺傳基因上的差異  我認為  F1自交時便與天然族群產生差異了
這原因在
"影響進化的其他力量"一篇中曾提到 "近親交配"會造成族群基因庫的遺傳偏離

當然已經遺傳偏離的人工族群在幾個世代內的偏離程度對於整個天然基因庫而言是很小的
但站在自然保育的觀點上  野放的衝擊在於: 野放出的數量多寡會對原生族群造成極大的影響
野放數量一多 天然基因庫會因偏離的基因加入  且積少成多  導致天然族群基因庫的分歧程度加劇  在天擇的作用之下原生族群恐會因基因庫劇烈偏離而遭滅絕  
另外 野放數量一多 造成當地個體數劇烈增加 天然環境的資源不勝負荷  亦造成原生族群的滅絕  
換個角度來說  這也是一個破壞棲地的行為 .


 


  CB應該是說"人工飼育下所繁殖的個體"但親代可能為野生種
F1
本來是指一種交配後所生下的第一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
但是目前的活體昆蟲業界則是指(藉由飼育所得的第一代個體
F1
並非是一個統一的名稱,也有人將F1稱為WF1F0等等
另外F1的父母可標記為P1(Parents)P2則為F1的祖父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