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進藏的--轉自西藏拉薩友人 梅朵 老師文章.


 


在未有汽車飛機之前,在現今的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四條溝通西藏與內地交通的主要公路修建之前,我們的前人是如何進藏旅行的呢?

本人有一習慣,每到一地,總喜好搜求當地歷史掌故,總喜好探究當地歷史沿革。近日翻讀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清人的《西藏圖考》、《衛藏通志》、《西藏志》等書,大致瞭解了清代人入藏的幾條路線。

一,成都——察木多(昌都)

由成都經打箭爐、裏塘、巴塘入昌都,是古代入藏正驛。這一點和現在不同,現在進藏主要通道是青藏路。關於這點,在後面我將各條路線的具體情況介紹完之後大家自然會明白。

1
,成都——打箭爐,11站(11天路程),計程1020裏。

d1
:成都府出發——40裏)雙流縣打尖——65裏)新津縣住宿,150裏。

d2
:新津——45)斜江河——65)邛州,110裏。
邛州,即邛崍,50年代初為18軍駐地。

d3
:邛州——50)大塘鋪——55)百丈驛,105裏。

d4
:百丈驛——50)名山縣——45)雅安縣,95裏。

d5
:雅安縣——55)觀音鋪——65)滎經縣,120裏。

d6
:滎經縣——60)小關山——60)清溪縣,120裏。

d7
:清溪縣——25)富莊——45)泥頭驛,70裏。

d8
:泥頭驛——30)林口——35)化林坪,65裏。
林口20裏上飛越嶺,山勢陡峻,怪石讒岩,終年積雪,是內地第一個險阻。化林坪為沈邊土司屬地,山頂有一海子,三裏見方,居民飲用水全賴此。

d9
:化林坪——35)冷岌——45)瀘定橋,80裏。
瀘定鐵索橋,康熙40年建,東西長311尺,寬9尺,鐵索9條,有木板覆蓋其上。

d10
:瀘定橋——40)大烹壩——45)頭道水,85裏。
頭道水,一水中流,兩岸高山聳峙,居民皆住山麓,山后有一大瀑布。

d11
:頭道水——30)楊柳——35)打箭爐,65裏。
打箭爐,古旌牛國,相傳諸葛亮南征遣將軍郭達早箭於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