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飲食--轉自西藏拉薩友人 梅朵 老師文章.


糌粑、酥油、茶葉和牛羊肉,為藏族飲食四寶。

【糌粑】

糌粑是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的粉,類似炒麵。一般將茶、酥油合糌粑用手指拌勻後捏成塊即可食用,是農區的主食。


【酥油】

將新鮮的牛、羊奶倒入酥油桶(藏語稱雪董)後,以頂端大小與酥油桶內壁相當的帶孔活動木軸來回抽打,使得油水分離,上浮的脂肪層經冷凝後即是酥油。母犏牛(犛牛與黃牛雜交種)奶打制的酥油色澤金黃,味道芳香,口感極好,是上品;羊奶酥油色白,為下品。打酥油過程中,優酪乳、奶渣伽熱風幹後即奶幹)是附帶品。酥油除食用外,最多的是用於向佛供奉,作點燈用。


 


【茶】


酥油茶——藏語稱恰蘇瑪,意思是攪動的茶。原料為酥油、茶、食鹽。能產生熱量禦寒,生津止渴,防


感冒。

製作步驟:將磚茶等和水熬成濃汁,去茶渣後貯藏于陶罐,這是原料;以此原料和開水及食鹽,加熱後倒入酥油茶桶(藏語稱董莫”),並加入適量酥油,然後用力攪動(攪杆稱甲羅”),使茶和酥油充分融合,倒出後加熱即可飲。

做客時飲酥油茶也有以指沾茶彈三下的儀式,而且至少要喝三碗。注意:一般是主人為你敬茶或示意請你喝時才喝,只要你還沒表示不想喝了,就不要一次喝完一碗,過大半即行,主人會隨時為你斟滿。一飲而盡則表示不想再喝了。

甜茶——也稱奶茶,藏語叫恰安莫,以牛奶、紅茶和糖為主,製作也簡單一些。不似酥油茶般油膩,容易上口。甜茶十分普遍,拉薩藏醫院旁的光明茶館和紮西達傑賓館旁的甜茶館最為有名。


【牛羊肉】

肉食類稱為紅食,奶制和酥油系列食品則為白食,也即素菜。以往西藏少蔬菜,所謂吃菜即吃奶和酥油製品。藏族人只吃偶蹄類家畜,馬、驢、騾等奇蹄類不食。特別忌食狗肉。羊類中的山羊肉也少有食


之。肉有生吃、風乾吃以及經炒、煮、烤等吃法。

風乾肉即是將鮮的牛羊肉切成小塊晾曬風乾,一般是在11月至次年3月間製作。這種肉經高原口曬風吹,很乾淨,只是少有味道,有一股血腥味。做得好的風乾肉切割精細,入口酥脆,邊喝酥油茶,邊將此肉蘸以椒鹽粉或醬等食用,比較受用。風乾肉是藏族人聚會時主要的小吃之一。但這種肉不宜帶出高原,變質後又硬又綿。羊卓雍一帶的風乾肉是名產。

多數情況下是將大塊的帶骨羊肉煮熟(一般是七分熟)後,以手執之,以刀割食,這即通常所說的手抓羊肉。牧區人比較愛生食新宰殺的牛羊腿肉。

【青稞酒】

藏語稱,是由青棵經煮熟、發酵、加水泡制、過濾而成。青稞酒淡而酸甜,約15-20度。一般發酵好的青稞可濾水三次,所得青棵酒味漸淡。也有不加水的,則需窟藏數月或數年才成,這種青棵酒酒勁大,略苦。藏族人非常愛喝青棵酒,這是為適應高原氣候,也是享娛生活的重要內容。喝酒時先是三口一杯


之後隨意,中途通常會伴以酒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