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手工藝及文化--轉自西藏拉薩友人 梅朵 老師文章.

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在愛美的西藏人民手中也顯示了藝術光彩,民間的建築、衣裝、飾物、傢俱等日常用品均繪,繡、刻以適當的美術圖紋,壁毯、地毯、銀碗、刀鞘等也都有圖畫花紋和鮮豔的色彩搭配。

紡織最著名的是江孜,名產為卡墊。貢嘎縣姐德秀鎮的氆氌(粗呢毛毯和邦典(女式圍腰)同樣有名。藏式紡織品與高原寒冷天氣及藏族生活習性聯繫緊密,它以厚實、保暖、耐用為最大特徵。地毯是西藏傳統手工工藝品,廣為普及,各個地區都有手工織造的民族工藝加工廠,風格依當地民俗而各異,款式有地毯、掛毯、卡墊及各種飾物,江孜地毯在國際上較有名氣,產品遠銷許多國家。

另外,山南貢嘎、拉薩堆龍德慶的制陶,拉薩尼木縣制紙與木刻,日喀則昂仁一帶的建築營造等,比較發達。昌都嘎瑪以及甘肅拉卜楞寺周圍一帶的手工藝自成一格。

藏刀、藏毯、山南錯那的木碗等藏式手工藝品,非常獨特。藏刀是藏族必備之物。既可用來切肉、護身,也是一種裝飾品,男式藏刀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較秀氣,無論地攤還是商店都不難買到,價錢幾十元至數百元不等。名氣最大的藏刀,要屬工布的工布刀和日喀則的拉孜刀,銀飾刀鞘精美、刻工細緻。

唐卡是旅遊者在西藏的主要購買商品之一。由於唐卡製作不易,其顏料多用貴重材料,而且還有宗教方面的意丈,所以價格不菲。按尺寸大小論價,一般在幾百至幾萬元人民幣之間。購買此類物品,最好有行家陪同。同樣,以收藏為目的的購買者在買其他貴重商品時也要慎之又慎,應考慮其來路,真偽和行情。


注:可收藏的民間物品為木碗、藏刀、打火石、珠寶玉器、轉經筒、佛像、唐卡、酥油燈座、投石器(烏朵)、帳篷、地毯、掛毯、織錦帽、藏靴、圍裙、藏袍等。


 


西藏的民族文化是在獨特的歷史時代中產生的,並同宗教文化融合滲透,匯成獨特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唐卡】

唐卡是藏傳佛教所特有的一種繪畫形式。它是刺繡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畫軸,再用彩緞裝裱。之所以特別,在於唐卡畫的宗教功能遠大於藝術功能,在供人膜拜供奉的同時,還兼有史料、教義闡釋和實用功能(如很多藏醫藥、營造法,於工藝技法、天文曆算、書法等知識,都以唐卡的形式保存和流傳),在藏傳佛教文化圈中歷史長,影響廣,生命力強大;另外,在技法上它非常成熟而細膩,有自己鮮明的不可替代的特質,且形成眾多流派,一直有龐大的製作隊伍;還有該畫種在發展中融匯了不少周邊地區繪畫藝術風格,在藝術交流史上地位突出。

唐卡據說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以壁畫藝術為基礎,相當於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書繪圖本,記載著藏民族文明的方方面面。所以,那些有歷史的精美唐卡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藝術品和收藏品。

唐卡的材質分佈,紙、絲絹和粗呢等多種。依此不同可將唐卡分為國唐止唐兩類。前者是以絲絹綢緞等為材料,再用手工繡制分部圖形,拼貼成整圖後縫合、編織或套版印刷而成。各大寺廟曬大佛時所用佛像多為國唐;後者是指用顏料在畫布上繪製而得的唐卡。依據底色不同還可將止唐分為金唐,亦唐和黑唐。止唐也可套版印刷,但只能印在棉布上。依流派不同,唐卡分為噶赤、欽赤和勉赤三大流派,分別流行於康區、後藏和前藏。甘肅拉蔔楞寺附近的稱為熱貢流派。

以佛教內容為主的唐卡主要分幾部分:佛本身傳記、各種佛像、教史、各派祖師像等。民間多迎請繪有佛像的唐卡供奉。

在藏族人的眼中,唐卡不僅是藝術觀賞品,更是可喚起人們的佛性、由佛教徒隨時供奉的物品,也是僧人們面對觀想修行所必須的物品。許多唐卡的背面寫有咒語,並請高僧大德給予開光、加持,使其具有靈氣。



【壁畫與雕塑】

在漫長的歷史中,歷代優秀藏族民間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精湛的藝術作品。畫在建築物如寺院、宮殿牆壁上的壁畫,是西藏最常見的藝術形式。壁畫題材除佛和佛教圖案外,還有對勞動生產、建築場面,戰爭、狩獵、歌舞奏樂、民族體育,佛事活動的真實描繪。用金屬、泥石、木料和糌粑、酥油、貝殼等各種質料塑造的各種佛像,是西藏民間藝術的另一奇葩。在燈節期間展出的酥油花是西藏的一大特色,各寺院中和民間皆有工於此道者。

常見於崖壁、經板、瑪尼石片、骨器、鐵器、法器和古建築物上的石雕和浮靡,表現了藏族人於細微處見虔誠的宗教精神。內容多為宗教形象和故事,這些雕刻多隨形構圖,因材施刀,刀法剛健有力而又輕快自如。產于印度的白檀木和紅檀木以及其他質地細膩的硬木都可以用來製作佛像,佛塔、小鼓、大鼓和面具等。在西藏,刻有宗教內容的石刻經常被堆放在路旁或其他顯眼地方,稱為瑪尼堆,藏族人認為對著它們磕長頭或者繞它們轉經是修行積德的方式。此外,石刻藝術家也在野外可以利用的光滑岩壁上雕刻藝術品。



【歌舞】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西藏向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西藏民間音樂和舞蹈往往結合在一起,旋律優美,有的動作輕盈舒緩;有的動作粗獷、奔放,風格獨特,是中國民族歌舞園地裏一朵絢麗多采的奇葩。西藏民間歌舞種類繁多。其中,有圓圈歌舞(頓足為節,連臂踏歌)、踢踏舞(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變化)、宮廷歌舞即大歌(頌歌)。還有圓潤舒展的弦子舞、金鈴銀鼓相伴的熱巴舞、後藏大鼓舞和前藏腰鼓舞等。現在在各種民族節日上經常有機會見到。


【藏戲】

西藏獨有的藏戲是以歌舞形式表現文學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是根植並發展于藏族社會文化區域內的諸多戲劇派別的統稱。傳說在十五世紀初噶舉派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令藏戲真正成為了一門表演性藝術,當時的藏戲結合了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及宗教舞蹈等形式,並配以不同的角色.道具等進行演出。

按戲劇表演形式、特點以及地域等因素,可將藏戲這一大的戲劇種類分為不同的派屬:藍面具戲、白面具戲、昌都戲、德格戲、門巴戲、安多戲、康巴戲以及嘉絨戲等。狹義的藏戲即指藍面具戲,它在上述藏戲派別中流布最廣。

藏戲最初是原始舞蹈、祭祀跳神、讚頌、唱和等,後來有百戲雜耍、民間體育、舞蹈、說唱、滑稽表演等的不斷融入,逐漸在道具、服飾、音樂、表演範式等方面形成規範,其後出現了針對觀眾的編劇、經營和巡演,逐漸成熟後形成行業。藏戲和宗教傳說關係密切,隨著藏戲的流傳,藏傳佛教的傳播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得到五世達賴大力扶持後,藏戲不斷發展並完善,在表演上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舞、韻、技、藝相結合的一套程式。在哲蚌寺有定期舉辦的藏戲節。演員頭戴白色面具,劇碼有《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瓦桑姆》,《蘇吉尼瑪》、《朗薩雯波》、《白瑪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登》八大傳統劇碼。

礙於語言和對藏族戲劇文化的瞭解,一般人看懂藏戲比較困難。但其獨特的外在形式,如服飾、舞蹈、音樂特別是面具等,有很強的觀賞性。


【格薩爾王傳】

在西藏旅行很難不聽到格薩爾王這個名字,很多名山大川周圍的神跡也和他有關。

首先要說的是,格薩爾王是西藏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並沒有這樣一個人。 格薩爾王的主要故事由藏族的民間藝人口頭相傳,主要來歷是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

《格薩爾王傳》的時代背景為11世紀前後。當時,隨著朗達瑪滅佛的失敗,引起了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吐蕃政權迅速瓦解,雪域高原上大小氏族部落互相征伐、戰亂不斷,一片混亂。這時候天神之子格薩爾出現了。格薩爾幼年時不僅要經常浪跡荒野而且還要和家族裏企圖陷害他的親戚鬥智鬥勇。但年輕的格薩爾不僅能夠屢屢化險為夷,而且還掌握了降魔驅邪的法力。

成年以後的格薩爾被擁立為王,而且變得玉樹臨風豐神俊朗,得無數美女青睞。但是格薩爾並沒有因此滿足,他開始了四處降妖除魔的征程。《格薩爾王傳》裏講的最多的就是這些戰鬥故事。講述格薩爾王如何南征北戰,如何消滅了一個又一個的妖魔鬼怪,平定內亂,懲治外道,弘揚佛法等等。

說唱《格薩爾王傳》的行吟藝人在當地被稱為仲肯,以出沒在藏北及藏東地區最多。他們僅僅以說唱《格薩爾王傳》為生,每逢傳統節日、體育賽事、牧場閒暇及婚喪嫁娶等重大日子裏,便走鄉串戶為牧民們說唱《格薩爾王傳》。所以格薩爾王對藏民族,特別是牧區的老百姓內在精神氣質的影響十分深刻。尤其反映在藏族人尚武重諾的英雄主義氣質。特別是在藏北牧區如安多,康區一帶,好騎射遊獵、競技角鬥、佩刀、纏英雄結等民風,無不是格薩爾王的強悍遺風。

由於一直是口頭流傳,《格薩爾王傳》現存傳世抄本、刻本近300種。收錄較為齊全,且可以明確斷代的刻奉是1716年於北京刊印的蒙文本。現在國家也在整理更完整的《格薩爾王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